1936年,一支装备精良的国军部队悄然成立,整体人数达2000人,配备了24门德国进口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,所花费的总资金相当于今天的20亿人民币。这支部队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最为“奢华”的炮兵团,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野战重炮团,其战斗力不容小觑。
那么,这支炮兵团究竟强大到什么程度?在抗战期间,它又是如何表现的呢?
早在1934年,国民政府就意识到中国军队在火力上的不足,面对日军强大的火炮威胁,他们决定投入巨资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24门型号为“32倍15榴”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。这批火炮的射程可达15公里,远远超出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75毫米山炮,甚至比日本部分野战炮还要先进。
为此,国民政府投入了2088万法币,这在当时的购买力来看,相当于今天的20亿人民币。每门炮配有1000发炮弹,并配备了专用的牵引车和瞄准设备,整支2000人的炮兵团无疑成为了当时中国军队的“王牌部队”。
展开剩余67%随着1937年8月淞沪会战的爆发,第十炮兵团应命投入到战斗中。24门重炮被部署在上海战场,成为国军火力的中坚力量。在宝山、罗店等地的激战中,该团发射了超过5000枚炮弹,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心理打击。
其中,最为辉煌的战绩便是对日军旗舰“出云号”的炮击。作为一艘排水量接近万吨的装甲巡洋舰,“出云号”是日本海军在华作战的重要指挥中心。第十炮兵团的重炮多次精准命中“出云号”,尽管未能将其击沉,但严重损毁了其上层建筑,迫使日军暂时撤退。此外,该团在战斗中还成功击沉了2艘日军驱逐舰以及多艘小型舰艇,极大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。
由于重炮数量有限,第十炮兵团常常被拆分成小单位参与战斗。在1942年的长沙会战中,10门重炮被调往第九战区,部署在岳麓山上,与薛岳的部队共同阻击日军。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,这些火炮精准地打击了日军第六师团的炮兵阵地,击毁了多辆敌军坦克。
1939年至1945年间的潼关保卫战中,6门重炮长期驻守于潼关,封锁黄河渡口。日军多次试图强渡,都被炮火有效击退,士兵们纷纷称赞这些炮为“潼关保护神”。在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中,几门重炮为胡琏的第11师提供支援,死守石牌要塞。陈诚随后的视察中,感慨万千地说:“如果我军拥有100门这样的炮,早已将日军赶下海了!”
尽管第十炮兵团的战绩辉煌,损失却同样严重。由于日军在空中的优势,这些重炮屡次成为敌军轰炸的目标。到抗战结束时,24门重炮中仅剩下2门:一门现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,另一门则在沈阳。
第十炮兵团向世人证明,中国军队可并非全无精锐,但整体国力与日本的差距,也使抗战之路极为艰难。这批价值不菲的火炮虽然在局部战斗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效果,无法改变整体战局,但它们的战史仍值得铭记——在那个重火力匮乏的年代,它们象征着中国军人用钢铁与鲜血铸就的尊严!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